新兴市场的崛起和发展,新科技的加速进步,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出台以及围绕所有权发生的消费偏好的变化,使得全球经济处在剧烈的变革当中。同时,数字化、自动化趋势的与日俱增,新商业模式的崭露头角,都从根本上撼动了包括汽车在内的几乎所有传统工业的经营和生存方式。这些革新力量也催生了目前存在于汽车产业的四大趋势:多样化出行、自动驾驶、电动化以及智能互联化,这些发展趋势以技术为主,而颠覆性的特质对传统汽车工业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很多传统汽车产业的从业人员、专家认为这四大趋势未来将逐步显现其“搅局”的能力,而整个汽车产业也将在其作用下发生从量到质的变化。不过遗憾的是,尽管大家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这种表面涌动的暗潮,但却对整个汽车行业未来10—15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并没有形成整合性的观点和意见。基于这样的现状,麦肯锡在最新发布的年度报告「2030 automotive revolution」(2030 汽车革命)中提出了8个主要论断,对传统汽车产业将经历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趋势将如何影响主机厂、供应商、监管部门、消费者、价值链,做出了解读和预测。
这篇报告的研究目的,是希望能将这些对未来汽车产业发展具有变革作用的趋势有形化。尽管并非有着100%的把握笃定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必会遵行这样的轨迹,但意在通过探讨未来汽车产业的状态,指导和帮助行业从业人员应对更多的不确定性。
1.在“共享出行、互联服务、功能升级”的驱动下,汽车产业收入将因新商业模式的出现扩大30%左右,收入增加约1.5万亿美元。
2030年,全球汽车产业收入将有显著式增长,同时整体构成将朝着“按需出行服务”和“数据驱动的服务”等多样化的方向演进。到2030年,这些新服务模式的诞生将贡献约1.5万亿美元的额外收入,同时传统汽车销售和后市场产品/服务收入约5.2万亿美元,相比2015年的3.5万亿美元,增幅高达50%。
此外,智能互联服务、自动驾驶技术的完善和成熟,将很大程度上改变现有汽车的角色。未来汽车将成为可供驾驶员和乘客在旅途中打发时间的娱乐平台,亦或者成为处理个人或工作事宜的私人空间。但需要指出的是,创新加速特别是对基于软件搭建的平台而言,要求汽车具备可升级更新的能力。而随着共享出行解决方案在小范围生活圈的盛行,消费者会愈加意识到技术进步的重要性,这也会导致私家车升级需求的进一步攀升。
2.尽管“共享”将成为未来交通出行的主要方式,但汽车销量依然会以约2%的年增长率继续攀升。
按照麦肯锡分析师的预测,到2030年,全球汽车销量依然在稳步增长,但年增长率将从过去五年平均3.6%的水平降至2%左右。而之所以会有所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宏观经济调整以及包括汽车共享、网络租车平台在内的新出行服务的崛起。
而一份更为详实的分析表明,居民拥有汽车数量最多的区域,同时也是新出行服务开展业务最合适的地方,而像欧洲和北美的很多城市、郊区都比较符合上述特点。不过新出行方式的兴起可能会导致私家车销量的下滑,但与此同时,用于共享服务的汽车却因为使用强度高以及相应零部件的磨损问题,数量在持续不断地增长。
当然,未来全球汽车销量依然能够保持稳步增长的原因在于,世界宏观经济整体保持着积极的发展势头,而中产阶级消费群体的增加也是一大诱因。随着固定消费市场利润的逐年增长,而这种增长将继续依赖新兴经济的崛起,特别是中国,同时产品混合的差异是造成不同发展阶段收入不同的原因。
3.消费者出行行为在不断改变。2030年,每十辆出售的新车中就有一辆将用于共享服务。而随后,为用户量身定制出行解决方案的服务,也将逐年递增。
消费者个人偏好的改变,收紧的监管政策,技术层面的突破最终会导致个人出行行为从根本上发生迁移。个人消费用户外出所使用的交通工具形式越来越多样;商品和服务更多是“快递”到消费者手中,无需自取。因此,大量多元化、按需定制的出行解决方案对传统汽车销售的商业模式形成补充,特别是在一些人口密度较高的大城市,私家车原本就是政府不鼓励购买的大宗商品。
消费者目前普遍会将自己的私家车做多功能使用。在不远的将来,普通用户可能在为特定目的选择最佳出行方案时,希望灵活性更高些。麦肯锡的分析师表示已经注意到私家车数量开始逐年递减。以美国为例,16-24岁这个年龄层年轻人持有驾照的比例从2000年的76%已经降至2013年的71%;同时在过去五年里,北美和德国地区使用汽车共享服务的消费者数量却正以超过30%的年增长率不断增加。
假设消费者越来越习惯于使用定制化的出行解决方案,那么相应为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客制化车型也将成为未来汽车制造的新分支。举例来看,供互联网约车平台使用的车型,应该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其具有高使用率、需耐用、续航/乘客舒适度要求高等特点。
因此,正是由于未来个人出行在朝着多元化、定制化的方向发展,麦肯锡分析师预测到2030年,出售新车中用于共享服务的车型数量最多将达到10%,同时私家车数量会相应逐步减少。而如果照着这样的趋势发展,到2050年时,每三辆出售的新车中就可能有一辆是用作共享出行的。
4.城市类型将取代国家或区域成为决定个人出行、汽车产业变革速度和角度的分割性因素。
如果想了解未来汽车相关的商业机会都藏在哪里,需要我们以更入微的角度观察现有的出行市场。麦肯锡的分析师认为有必要将这些市场按照城市类型划分,从人口密度、经济发展以及繁荣程度等角度考量。而在这些不同的市场中,消费偏好、政策和监管、服务的可利用程度以及新商业模式的价格,都有着强烈的地域特征。例如,像伦敦这样的大城市,对很多人而言,高昂的拥堵费、停车位不足、路况不佳等等,使得拥有一辆私家车已经变成了负担。相反,在美国爱荷华州的郊区,消费者还是倾向于购买私家车来满足日常的出行需求。
因此,未来城市将取代区域成为考量个人消费者出行行为的关键指标。到2030年,纽约市的汽车市场和上海市的汽车市场将出现很高的相似度,但它与美国堪萨斯州的汽车市场却大相径庭。
5.一旦技术和监管问题得到解决,2030年出售的新车中最多有15%的车型将能够实现无人驾驶。
麦肯锡的分析师认为,“完全的无人驾驶汽车在2020年前不太可能实现商业化”。同时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在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过程中将扮演重要角色,它将有利于监管者、消费者以及主机厂逐渐熟悉同无人驾驶汽车交互、操控的方式。
不过从ADAS进入汽车消费市场的情况来看,制约其快速扩大市场份额的主要因素在于价格、消费者认知和安全问题。考虑到这项技术的成熟度,目前现有的大型科技公司以及创业公司在无人驾驶汽车的开发上将扮演着重要角色。不过监管层面以及消费者的接受程度会成为阻碍无人驾驶汽车商业化的另一桎梏。然而如果这些挑战最终都能够一一克服的话,无人驾驶汽车将对消费者产生巨大价值(例如在通勤途中办公,或在旅途中方便地使用社交媒体、观看电影等)。
下图显示了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线路。到2030年,世界范围内销售的新车中,最多有15%的车型属于能够实现完全自动驾驶的汽车。
6.电动汽车正逐渐成为主流消费市场的一份子,产品也愈来愈有竞争性。然而,电动汽车被消费者接纳的速度会因地域的不同产生巨大差异。
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法规、电池成本的降低、充电基础设施的大范围铺设以及消费者认知程度的逐步提高,等等都为电动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插电混动、纯电动和燃料电池汽车四种)在未来几年的发展创造了新机遇和驱动力。然而电动汽车被接纳的速度将取决于消费者和监管部门的互动程度,它会因消费市场所处区域和地方的不同产生强烈差异,而消费者主要在意的还是购买电动汽车的费用。
到2030年,全球新车销售份额中,电动汽车占比预计在10%-50%范围内浮动。按照麦肯锡分析师的预估,在一些排放监管严格的、高密度的发达国家城市中,如果消费者同时能够享受到诸如消费税减免、专用停车位、占用公交车道行驶、政府购置补贴等优惠政策,那么该地区电动汽车的使用率也相应会是最高的。不过由于充电基础设施的缺乏,以及对续航里程的重度依赖,因此在一些小镇或郊区,电动汽车的销售比率增长相对缓慢。
不过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成本的持续下降,上面提到的这些本地化差异将越来越小,因此电动汽车有望从传统汽车中“抢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假设未来十年内,动力电池每千瓦时的成本降至150-200美元,电动汽车在价格上就具有了和传统汽车一样的竞争优势,这无疑将成为“入侵”传统汽车市场最有效的催化剂。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我们这里讨论的电动汽车包含了大量的混合动力车型,因此即便到2030年,内燃机依然不大可能退出历史舞台。
7.在朝着复杂化、多元化方向发展的交通出行产业中,现有的从业人员在“被迫”御敌的同时,也必须学会同自己的竞争对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尽管像电信或移动电话等领域,传统市场早已被冲得七零八落。但全球汽车产业一直鲜有变化,几乎是按照固定化的程式在发展。例如,在过去15年里,全球领先的15家主机厂名录中,只出现了两幅新面孔。相比之下,手持移动设备领域却有10家新公司入场。
不过未来随着个人出行朝着服务化的方向转移,同时大量新鲜血液的涌入,毫无疑问会逼迫传统汽车制造商在多样化的正面战场御敌。出行服务供应商(以Uber为例),科技巨头(苹果、谷歌等),非传统主机厂(像特斯拉)的进入,使得整个汽车市场竞争的复杂程度与日俱增。而传统车企此前一直处于降低成本、节能减排的重压下,特别是对一些极度重视资本占有率的主机厂而言,可能已经感受到了市场被蚕食的压迫感。不过这也促使传统从业者要迅速改变心态和位置,以结盟合作的方式一直抵御“外敌”。
值得一提的是,软件方面的竞争也日渐成为汽车产业的某一重要区隔因素。因为像ADAS、主动安全、智能互联以及车载娱乐系统,无一不是软件技术的装备竞争。此外,车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也逼迫车企去搭建新的出行生态,而这是技术和消费市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8.在进一步“攻城略地”之前,汽车产业的新入场者最开始可能只会盯上一些特定的、“有利可图”的细分领域,所开展的活动也一般会围绕价值链进行。
尽管特斯拉、谷歌和苹果目前在汽车相关项目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但麦肯锡的分析师认为这只是“冰山一角”。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新人进入到这个行业,特别是一些“不差钱”的高科技公司,当然这其中不乏大量的创业公司。这些汽车圈曾经的外围用户可能会利用自身企业优势,一方面围绕新的出行方式搜集用户的偏好、兴趣,同时还会说服监管层放宽对新技术的准入要求。同样的,一些中国自主品牌车企由于销量非常不错,可能未来会借势在全球汽车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
既然传统汽车产业的老兵们对未来整个行业的发展动向并不十分明了,那其实不如变被动为主动,通过一些策略性的行动以顺应目前的变革趋势。麦肯锡的分析师提出了如下四点建议:
①为不确定做好准备
如果要在2030年获得成功,需要汽车行业的从业人员能够对新市场趋势一直有把握和预期,同时要不断探索可能存在的发展方向,为传统商业模式找到补给的新鲜血液,发现出行领域的新商业模式,以及如何从经济和消费者的角度切入。这需要主机厂本身具有较强的适应和规划,以及鉴别和区分具有发展前景商业模式的能力。
②利用好你的合作伙伴
整个汽车产业目前正从传统的纯竞争模式向合作式竞争转变,共建一种开放的、有规模的生态系统。因此,为了取得成功,车企、供应商以及服务提供方需要组建联盟或加入某一生态系统。例如,围绕自动驾驶和电动汽车的基础设施而进行的探讨和合作研发。
③驱动一些革命性的变化发生
由于创新和产品价值愈来愈由软件说了算,主机厂需要利用好软件技术供应商的能力,以应对来自网络安全、数据隐私、产品持续升级等方面的挑战,推动一些具有革命性的变化发生。
④重塑价值主张
未来车企必须要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有差异化,同时要将由传统汽车销售、维修衍生的价值主张整合为出行服务。这将有利于传统主机厂建立强势的行业地位,共享全球汽车市场增长的盈收。当然对于像线上电商以及出行服务等新兴商业模式,在保持谨慎的前提下也要勇敢尝试,这就意味着传统汽车制造商要核心业务和创新出行经济两手抓,但也不能忽略两块业务有重叠的地方。